2016年6月9日--10日,我室刘亚敏、许军、彭力强、方赴洋、毕蕾、张晓娜等师生六人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一届亚洲抗量子密码论坛。本次密码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后量子密码专家对后量子密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共同商议后量子密码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会议中,NIST的权威专家Lily Chen和Tim Grance对美国NIST抗量子密码标准化的时间进程安排、应用案例及面临的挑战做出了细致的解读。在6月9日来自德国的Johannes Buchmann教授(视频报告)介绍了基于杂凑函数的签名算法;来自美国的Daniele Micciancio教授介绍了格基密码学;来自中国台湾的Lih-chung Wang教授介绍了多变量公钥密码学;来自中国香港的Shengyu Zhang教授分析了量子复杂度发展的新趋势。在6月10日,来自美国的Jintai Ding 教授报告了他们对后量子密钥交换的最新研究结果;来自日本的Kirill Morozov教授介绍了基于编码的密码学;来自韩国的Jung Hee Cheon教授对近似最大公因子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来自中国台湾的Chen-mou Cheng教授介绍了后量子算法的实现;来自日本的Tsuyoshi Takagi教授介绍了格基密码的安全性分析和格基归约算法的发展现状。整个会议内容翔实,安排紧凑。
会议期间,我室参会人员与多位密码专家做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交流,获益匪浅。